华人一语广告

根植乡风文明 展现大美民艺.艺术新闻

2022-05-19 21:52:22 0

    根植乡风文明 展现大美民艺

    作者:路琼 黄建福2022-05-19 08:00: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匠丝路(织绣局部) 潘鲁生


      ——“到民间去”以民艺重构乡愁,赋能乡村振兴

        对民艺开展大量的田野调研,并对民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与实践,一直是潘鲁生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在潘鲁生的主持下,一系列的民艺作品展览得到顺利举办,使沉寂于民间的民艺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提高了人们对民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为人们重构了乡愁的记忆,获得一致好评。不久前,“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以下简称“到民间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潘鲁生从事民艺研究与民艺转化创作40年来的成果。该展览是对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更是潘鲁生及其学术团队积极弘扬乡风文明,多维展现民艺及民艺文化,传递积极向上、勤奋乐观乡土精神的责任体现。

        精心布置唤醒乡愁记忆

        “到民间去”分三个部分,即民艺藏品捐赠部分、民间元素创作部分以及民间文艺研究部分。民艺藏品捐赠部分展出的是潘鲁生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500余件民艺藏品,这些民艺藏品包括民间彩印花布、年画、剪纸、陶瓷、皮影、玩具、织毯、漆绘、泥塑、印染、木刻等品类。这些藏品来自山西、宁夏、吉林、山东、天津、河南、河北、湖北、江苏、广东、重庆、四川、新疆等全国各地;民间元素创作部分,展示的是潘鲁生以民艺为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主要包括《大匠丝路》《民族脊梁》《中流砥柱》等巨幅作品,以及部分民艺元素的工艺美术作品;民间文艺研究部分展示的是潘鲁生从事民艺研究14年来的学术成果,包括潘鲁生的代表作《民艺学论纲》 《民间工艺学》《设计论》《美在乡村》等。此外,展览还展示了潘鲁生带领学术团队开展田野调研、教学以及举办民艺展览的活动视频和照片,展示了潘鲁生学术团队扎根乡土,在乡间、街巷、作坊开展田野调研的瞬间,体现了潘鲁生及其学术团队从事民艺研究与创作的践行路径。

        “到民间去”是潘鲁生以民艺为载体,将传统与现代连接起来,将具有乡村集体记忆的民艺品在现代都市环境中展示,实现了乡愁记忆在现代都市中的重构。“到民间去”集中展示了全国各地的年画、剪纸、陶瓷、皮影、玩具等十余个品类的民艺品,给现代都市里的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唤起了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回忆和思考。各类民艺品在展馆中的展示,为人们重新建构起一个乡愁记忆的空间,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使每位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人们可以通过展陈的一系列民艺品来怀念、记忆乡愁,通过民艺品想象故乡的人和事,感受故乡乡土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维视角传播乡风文明

        “到民间去”体现了潘鲁生一贯的学术主张和学术思想,即从理论、实践和历史三个维度对民艺原理、民艺批评和民艺史展开研究。早在2006年,潘鲁生就提出了“手艺农村”这一命题,以山东为观测点,在山东省内开展广泛的田野调研,积极探索民艺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式,并围绕民艺的品类、民艺的特征、民艺的发展、民艺的思想、民艺的审美、民艺的比较等核心要素展开对民间手艺的研究。2011年,潘鲁生又提出了构建中国“手艺人”的命题,对民间手艺的传承、技艺和造物哲学等问题展开研究。本次展览则提出了“到民间去”的主题,体现了潘鲁生从理论、实践和历史三个维度开展民艺研究的学术思维。民艺藏品捐赠部分、民间文艺研究部分这两个展区展示的是潘鲁生开展民艺学术研究的成果,体现了潘鲁生从理论和历史的视角对民艺展开研究的学术路径;民间元素创作部分则是对潘鲁生民艺创作实践的展示。

        民艺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根脉文化、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的文化价值,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到民间去”以展览的形式展示了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民艺品,给参观者浸润式的文化洗礼,使其对民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唤起了人们对家乡、故土的记忆,使观众回到乡土生活的想象之中,让乡风文明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得到传播与升华。饱含乡土文化内涵的民艺还通过“到民间去”在中小学当中传播,许多中小学生到场参观,他们除了可以领略民艺的造型、色彩、材料等表面的形象美之外,同样可以通过文字介绍或者大人的解说,习得相应民艺品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团圆吉祥的意愿、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进而使孩子们从小对民艺及其文化产生认同感。

        创新赋能倡导民艺转化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强调转化、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民艺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艺的转化、创新对于提高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高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潘鲁生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对推进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与特色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其中就提到要“发展发挥好传统工艺的赋能作用,全面充分地实现传统工艺价值”。这里所指的“赋能”也包括对民艺的转化和创新。从潘鲁生的民艺创作实践来看,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民艺的转化、创新的形式与方法。“到民间去”民间元素创作部分所展示的作品就是潘鲁生对民艺转化、创新的回答。如作品《方寸经纬》以民间织布纹样经纬交织的方式立体地呈现在一整面墙上,该作品体现了民间工艺中对线的运用。线是民间工艺创作的基本元素,如织锦织布的线、木工的墨斗线、竹编中的竹篾等,通过线的经纬交织可以组织成丰富多彩的民艺作品。潘鲁生将民间工艺的线提炼出来,重新创作,以新的形式表现了传统民艺的内涵。作品《大匠丝路》是一幅近10米长、2.4米宽的织绣作品,该作品细致地刻画了丝绸之路上的百工匠作劳作的场面,其中包括工匠技艺的传承、丝路风俗、漕运、丝路香料运输、丝路商业贸易等。该作品记载了我国传统工艺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播以及我国与西域各国开展工匠造物文化交流的史实,再现了丝绸之路中我国传统工艺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这也是运用民艺技法表现宏大历史题材的创新性作品。又如表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百年征程的两幅巨型作品《中流砥柱》和《民族脊梁》,采用手工绣制的形式,以丝、棉为材料编织而成,是民艺材质和技艺的“重现”效果,也是民艺与时俱进发展的有力探索。

        “到民间去”将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展出地点,过去这里通常是展出玉器、青铜器、文人书画等国之重器和高雅艺术的地方,如今国家博物馆能够举办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艺展,既说明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民艺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也体现了展览举办者的学术远见。通过包括“到民间去”在内的一系列民艺展,潘鲁生及其学术团队有力地推动和提升了民艺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总的来说,“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向人们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区各类民艺的具体形式、形象及其文化寓意,彰显了各地民艺体系的历史传统和大美情怀,对今后的民艺研究、民艺创作实践、民艺展览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艺术新闻 民间 艺术 美术 书画 工艺 北京综合新闻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建筑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建筑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var jiathis_config={ urlhttp://www.jianzhujia.net title根植乡风文明 展现大美民艺 summary根植乡风文明 展现大美民艺 " }
        本文来源: 经理人网 责任编辑:tom.jon
      郑重声明:华人一语刊发或转载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及商务咨询:578155307@qq.com)
      0.0463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