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一语广告

书画收藏热:执着与浮躁并行.建筑美术理论

2022-05-04 08:46:04 0

    书画收藏热:执着与浮躁并行

    作者:核实中..2010-01-22 16:57:11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篆书《和》是著名书法家张万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现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创作中心收藏。
        成千上万的人怀抱着发财的梦想收藏艺术品,绝大部分收藏被升值的预期主导。一个有关审美的事业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投机产业

        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是收藏爱好者的淘宝之地。这里造就了艺术家,也成全了艺术骗子;有人在这里淘得真金,也有人揽来一堆假货。走进这里,可以看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也可以看到民间书画收藏热的兴起与缺失。

        在书画市场上,你想淘得名人大家的真品,主要靠捡漏,而捡漏是需要专业知识的

        收藏队伍不专业加剧赝品泛滥

        去年3月,书画爱好者老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附近的松榆小区,遇到一个卖画人。那人说:“我孩子出国急需钱,想把刘文西的一幅画给卖了。你要吗?”老王很喜欢刘文西的作品,就跟着那卖主来到小区内一间半地下室看画。

        这是一幅工笔人物画,塑造的是“文革”时期几个陕北农民戴着红袖标坐在地头读报纸的形象。卖主说:“要不是急用钱,你给30万我都不卖,现在只好割爱了,一口价,10万你拿走。”经过讨价还价,老王以6万元买下来。

        老王兴冲冲地拿着画请他熟悉的书画鉴赏家田童过目。田先生初看时觉得这幅画的画工精致,人物传神,确实有刘文西的风格,而且画幅也很大,如果是真品,30万元都值。但仔细鉴赏,发现这画的墨色焦亮,不像“文革”时期的墨色散润,怀疑是仿作。为了慎重,他又请一位同行来鉴赏。那位一看就肯定地说是赝品。原来是落款题的“乙酉”两字露出了马脚:最近的“乙酉”年是2005年,这时画家不会再画“文革”题材的画,即使画,也不会是这个格调。上个“乙酉”是60年前了,更不可能画这种画了。

        老王立即找卖主退画。一进门,四五个壮汉围了上来,卖主说:“退画,不可能,当时你是看好了的。正规拍卖行假的都不退,别说我了。”

        当时人单势孤,老王没敢跟这帮人纠缠。过了几天老王带人再来时,已是人走屋空。

        篆刻家贾炳群先生说:“在目前的书画市场上,想淘得名人大家的真品,需要丰厚的专业知识。”

        山东有个企业家很喜欢名人字画,花了不少钱,藏了一大箱子,见过的人说,其中有陈洪绶画的佛像,任伯年画的《钟馗》,还有不少当代名家的精品,价值几千万元。该企业家犯事被抓后,有关方面准备将这批字画拍卖。北京一位收藏家赶到那儿一看,古字画没有一件真品,陈洪绶的佛像、任伯年的《钟馗》,都是当代仿品,没有收藏价值;其他当代名家的作品也多是仿作,虽然有少数真品,但也不是作者的上乘之作,其价值不能与其精品相比。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刘泽林,一直研究民间书画收藏兴起与发展,他说:“文物市场开放20多年来,文物拍卖蓬勃发展,古玩市场一派繁荣,收藏队伍不断壮大,收藏组织遍布全国。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收藏爱好者达7000万人,其中书画收藏者居首位,约占1z3。有人说,收藏队伍再壮大下去要出问题。冷静地思考,我认为,与我国5000年文明史及13亿多人口比较,现在的书画市场和收藏队伍发展的还是不够快,不够大。但是问题在于,许多收藏者是跟风者,并不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且急功近利,很容易上当受骗,客观上加剧了赝品的泛滥。”

        当代书画界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有些书画家过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的价码。收藏爱好者对此要保持头脑清醒造假队伍很专业导致市场失信

        有一次,一位书画收藏者在潘家园看到一幅《唐人马球图》,觉得不错,就花1200元买了。不久,他的一个老乡看上了这幅画,就要走了。没过几天老乡打来电话:“你那画我们这儿一幅才卖二三十块钱,你是不是买贵了?”

        这位收藏者清楚:这画是被人“假”上了。几经周折,他找到了一位仿作者。这人倒是不隐瞒,说:“年轻时我学过画画,工作后在单位经常画广告、素描。画店的老板看我退休没事,就让我仿画这个,画一幅他们给10块钱。我一算,我这劳动附加值很高呀,一张宣纸才几毛钱,加上笔墨纸砚消耗,一张画成本最多一块钱,有10倍的利润,哪个产业能有这个利润高呀。”最有意思的是:你在他这儿买画,不要题款的一幅画10块钱,要题款的11块钱一幅。因为他只会仿画,不会仿字,得花1块钱找专门仿题款的人题款。

        这位收藏者把原作和仿作放在一起给记者看:“其它不论,单看马上的仕女形象,原作仕女轻灵飘逸,生机勃勃;而仿作的仕女则慵懒呆滞,死气沉沉。”

        这位收藏者说,这种造假还是初级的,稍有鉴赏能力的就能看破,因而对收藏者伤害相对较小。在书画市场上确有“大假无形者”。

        著名鉴赏家史树清曾说过,当代书画界有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有些书画家过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的价码,有的甚至贬低别人、古人。我看,这种画家就是王婆的水平。中国画是哲学,是很含蓄的,把自己说成天下第一,这本身就脱离艺术的本质。收藏爱好者对此要保持头脑清醒。

        一位在书画收藏圈里有点名气的朋友告诉记者,经常有画家或拍卖行邀请他去举举牌子,给自己的作品抬抬价,并承诺如果作品没人接,落在他手里又不愿意要,一定按原价退画。这类“猫儿腻”,他称之为“虚拍”。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赵进才说:“自艺术品拍卖在我国兴起,名家字画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众多藏家和收藏机构不惜巨资收购,给一些冒牌画家或投机商提供了炒作、仿伪、冒假的机会,不仅扰乱了书画市场秩序,也给一些藏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功利、投机、世俗、虚假、矫饰,是一个画家丧失艺术生命的危险信号。”

        其实,“恶炒”使有些名家也“不堪其高”。

        有一次,记者的朋友在一家书画店里,看到一些画很像当前一个名家的作品,但落款却是另外的名字,就以每幅500元的价格把这些画全买了。后来,他拿着这些画找到画家,问:“老师,这画是你的吧?”那个画家挺不好意思,说:“哎呀,都被你买去了!孩子装修房子急需钱,就把以前画的拿去卖了。”

        这个画家的画市场标价是五六千元一平方尺,买一幅画就得几万元。但是按这个价卖出去的很少,还不如几百元一幅多卖一些。降价卖又怕失身份,就只好署个假名。业内人士说,大画家落假名卖画,绝不是个别现象。其实,你就是直接到一些名家的个人画室当场买的画,一出画室就会马上贬值。因为,他们的画定价太高,实际上按定价是卖不出去的。

        刘泽林说:“现在名头高、品相好、有信度、潜力大的字画越来越少,有的收藏家得到之后,不舍得出手,不少收藏爱好者有钱买不到自己喜欢的藏品。而新生代书画家的作品价格不稳定且高不可信。”

        他还说:“金融危机使国内的油画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少专营油画的画廊门可罗雀。但是,中国画受到的影响就小得多。这主要是依赖于国画的收藏队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手里有钱的收藏家还在计划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喜欢的藏品买到手呢。这对于书画家是个好机会,但前提是你必须取得收藏者的信任。”

        这个市场上肯定有值得收藏的作品,将来也肯定会出大家,收藏爱好者需要潜心发现和耐心等待;社会有关各方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民间书画收藏需要建规立制也需要提高素质

        赵进才说:“藏家、买家或商家莫用世俗的观念看画家。不必在意画家有何官职,是哪一级书画家协会的会员,授业老师是哪位大师,和哪些大人物或大画家合了影、照了相等等,要看他的作品是否真能让你过目不忘,或为之震撼。”

        靠包装是出不来艺术大家的,艺术品是掺不得假的,艺术的价值不能仅以金钱计。收藏爱好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成熟心理。

        高润祥先生是位颇有名气的书画收藏鉴赏家,30年来一直是潘家园和琉璃厂的常客,在这里淘得不少书画精品。他一开始收藏瓷器,结果因不懂行,花了不少钱却弄了很多假货。后来,转而收藏字画。他把收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经常利用出差机会拜访各地书画名家,认真研究书画名家的笔墨语言;经常参观书画展,从中获得书画艺术的浸润,随着阅读量累积,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

        1997年初,在北京琉璃厂荣兴画廊,高先生看到一些落款为白半农的画:《寒江垂钓图》、《桑梓故情悠》、《大肚常笑佛》、《千古绝调遇知音》等,历史上的名人高士、仕女佳丽,在画中或气宇轩昂,或风韵多姿,画作线条凝练、刚劲飘逸,人物个性鲜明。他很是喜欢,就问画廊的老板多少钱一幅。老板说:“少于60元不卖。”他说:“50元一幅我全买了。”结果以50元一幅的价格买了100多幅。此后,他一有空就到那个画廊去看,只要有就买,总共买了近千幅。这期间,老板把价格从几十元涨到几百元。

        每次买画时,高先生都求画廊老板介绍认识这位画家,可老板以各种理由婉拒。直到最后一次买画,老板说:“这真的是最后3幅了,每幅1500元。”这时,老板才告诉他,“白半农”是北京一所中学的美术老师,一生以画画自娱,退休后老人随二女儿到法国定居了。老人的外孙女结婚需用老人的房子,那么多画没有地儿放,就拿到画廊让随便卖,也没有指望能挣多少钱。

        接下来的事情是高先生怎么也想不到的。老人出国时带的一些画,被法国一些画廊看上了,还为他举办了一次只有26件作品的画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评论家评介说:“这是中国的绘画,也是中国的哲学!”后来,老人的女儿通过画廊老板找到高先生,希望回购一些老人的画,高先生便按她说的每幅1500元的价格卖了300多幅,仅此,不但所有的本钱回来了,还赚了不少钱。后来,老人的画在国外一幅价格是1000多欧元,最高到6000欧元。高先生说:“收藏白半农的画,使我买了车买了房子。但我当时确实只是非常喜欢他的画,从来没有想过靠他赚钱。”

        高先生说:“作为书画市场的老淘宝者,我深信能淘到值得收藏的作品,将来也肯定会出大家,但需要潜心发现和耐心等待。抛开名利即见真,艺术的价值得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只要你收藏的是真艺术,就不要怕。”

        收藏是传承文化的需要。刘泽林、高润祥、赵进才等人建议,有关方面应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民间书画收藏。一是强化法律保障,收藏者一旦上当受骗,能有主张权利的依据和讨回公道的地方。二是建立民间书画收藏鉴定机构的登记审查制度,实行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严格准入标准,统一文物定级标准和鉴定证书格式。三是政府引导,对书画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加以规范,使经营者有规可依,收藏者真假易辨。四是为书画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生存环境,培养具有时代意义的书画家;逐步完善经纪人制度,鼓励画家与经纪人签约。五是媒体和文化普及教育机构,多传播一些收藏方面的知识,教育大家把收藏作为修身养性的爱好,作为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一种行为,在提高鉴赏水平的基础上,理性投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中国美术家网]-[中国建筑艺术网]

        相关标签>>美术理论 收藏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建筑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建筑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var jiathis_config={ urlhttp://www.jianzhujia.net title书画收藏热:执着与浮躁并行 summary书画收藏热:执着与浮躁并行 " }
        本文来源: 经理人网 责任编辑:tom.jon
      郑重声明:华人一语刊发或转载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及商务咨询:578155307@qq.com)
      0.0289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