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实中..2010-01-22 16:23:52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在揭示过数种“相对克隆”造假法之后,此次我要做一个“特别提示”:有些书画名家有创作“保留节目”的习惯,它同“相对克隆”造假出的伪品在某些表面征象上有相似处,鉴藏界中人因此常常会“以真当假”或“以假当真”,造成谬误颇多,争议不断,望本文对收藏爱好者有所启发。
关于名家书画的“保留节目”,具体是指有些书画名家,对自己相对擅长创作的、或某篇某段诗文(书法家)或某题材(画家),在一定时间段内会作出数件甚至于几十件不等的、从笔墨到结体或造型甚至于连章法、幅式都很近似的作品。如书法家林散之书写毛泽东的一些诗词、画家关良画《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情节或猴王孙悟空、或《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画家李可染画牛与牧童题材等等。在现实中皆客观存在着相对接近的“版本”。而有的书画鉴藏者一旦同时遇到两件(或以上)署名为同一名家的作品,就习惯性地按俗语声称的“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之类的排他性思维方式,认定质量相对高的那一件作品必系真迹;质量相对低的那一件或那些则一定是赝品,此是极不正确的鉴定认识观。
事实上,不论是名家的真品还是赝作,真与真或假与假之间是不可能没有质量相对的高低之别。对于名家的创作有“保留节目”现象及其与“相对克隆”成品较容易产生认识的“混沌”。我建议,辨识工作要分如下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要判断当局诸作品艺术质量“值”的起伏度。若判断物属名家真迹,通常它们的艺术质量会“起伏”在80分(以量化来说明可能容易理解些)至99分之间;若是赝品一般总在80分以下出现“落差”,个别的“败笔”甚至都到不了50分的程度。
其次再比较笔墨、结体或造型状态如何。真迹与真迹之间绝不会“处处皆一致”,而赝品与真迹母本相互间则必定有某个局部是百分之百的克隆。
最后观察对照款识。凡名家亲笔署款,哪怕二件作品中的书法结体较相近,但字的大小、疏密、正斜总会有小的差异,唯假款才会亦步亦趋冒出生硬搬套状。
要验证上述这几点,只要大家再回过头去看看前几回我举例的所有“相对克隆”成品,相信就都能得到“具体落实”。到此处的图一与图二这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前者是本人珍藏多年的李可染真迹作品;后者是南方某拍卖行2005年秋季上拍的一件李可染“保留节目”。这两件作品初看确实很相似,当细瞧时会发现是“大同小异”。以其笔墨、造型与款识的自如、娴熟与高质量来定性,两画应皆属“开门见山”(收藏界俗语,指懂行人都不会存疑的上好名家作品)等级之真迹。
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中国墨的鉴赏及鉴别.建筑美术理论
下一篇: 古书画鉴定的相关知识.建筑美术理论